(From 媽咪寶貝雜誌 更新日期:2007-06-04)
前言:「醫師啊!阮孫ㄟ長得『瘦比八』,常常胃口不好,吃幾口飯就喊肚子痛,大便一粒一粒的像羊咩咩大便,要怎麼辦呢?」在每次的小兒科門診中,經常都會聽到擔心的阿媽像這樣對醫師求救。
這樣的主訴中,就包含了兒童常見的幾種腸胃道問題與可能潛伏的疾病,包括:便秘、反覆性腹痛、以及生長不良。
便秘
「便秘」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以往的農業社會,大部分人都以五穀與葉菜類為主食,便秘的問題不太常見到。而現在的兒童飲食習慣趨向於較精緻的食品,例如嬰兒奶粉,因而便秘的問題較嚴重。
醫學上給便秘下的定義是:「每星期排便次數小於三次,並且大便質地偏硬。」對小兒腸胃科醫師來說,凡是嬰幼兒或兒童因為排便問題引起之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或肛裂,皆可以稱為便秘。
原因─功能性便秘與飲食、大便習慣有關
為什麼會有便秘的情形呢?
大致上可以把原因區分為二種:「器質性」與「功能性」。
所謂器質性便秘是由其他器官的問題而引起,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服用藥物等等。此類疾病引起的便秘,必須經過小兒胃腸科醫師審慎且詳細的評估與檢查,在排除這些可能性後,才能把病人歸入所謂「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中。
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期」飲食與便便的習慣不好而形成的。在新生兒呱呱落地後,母乳是最能避免嬰兒便秘的最佳食物。然而由於母親工作的關係,通常1至2個月後,小孩就只能以嬰兒奶粉為主食。又當4至6個月後副食品的添加不理想,嬰兒大便就會變硬,形成解便困難與疼痛的現象;若此時沒有幫嬰兒做矯正,排便情形就會產生惡性循環,等到有血便、腹脹、腹痛、甚至滲便的情形出現時,父母親才會倉皇的求醫。
治療及預防─餵母乳、改變飲食內容
如何解決嬰兒或兒童的便秘問題呢?
首先在嬰兒時期儘量以母乳哺育,職業婦女也可以晚上把母乳擠出,冰在冰箱,以供隔日所需,接著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改變飲食。
便秘的小孩十之八九所攝取的纖維與水分都不足夠,4至6個月的嬰兒以母乳或嬰兒奶粉為主食,其實並不需要額外添加開水,等到開始進食五穀雜糧後才必須要補充開水。葡萄糖水與黑棗汁因為有較高的滲透壓,也常被建議用來改善幼小與較大兒童的便秘情形。蔬菜與水果的添加建議在4至6個月時,起先可以給予果泥與菜泥,等到開始進食稀飯時,就可剁碎加在稀飯中餵食。 再來要幫助孩子養成正確排便的習慣與適當的運動。
較大兒童應該有自己的專用馬桶,而後才能訓練在固定的時間上廁所,例如:早晨睡醒後或者晚飯後。醫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使用軟便劑使得小朋友的便便變軟,使他們不再懼怕上大號。軟便劑使用的時間長短因個人而異,在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排便習慣養成之前,不要貿然停藥,否則很容易復發。
生長不良
另外常被轉介到小兒腸胃科門診的問題就是「生長不良」。
由於一般人的觀念是「肥胖不是病,長不胖的小孩就會輸在起跑點」。因此,若是自家小孩體重比鄰家小孩子輕,常常就會求助於醫師。生長不良的定義是三歲以下幼兒的體重增加,偏離二條生長曲線(可見兒童手冊),或者體重低於同年齡與性別兒童的三個百分點的曲線。
造成幼兒生長不良的原因大體上也分為「器質性」與「非器質性」二種。
常見的器質性原因有:染色體異常、腎小管酸血症、先天性心臟病、尿道發炎等等。若經過小兒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後,仍找不到器質性生長不良的原因,就會被歸納在非器質性生長不良。
治療及預防─營養均衡、舒適的餵食環境
小兒科醫師在診察此類小朋友時是相當花時間的。
首先必須從詳細的飲食習慣開始問診,臨床經驗顯示,飲食習慣的不正確是引起台灣嬰幼兒非器質性生長遲滯的重要原因之一。4至6個月之前的嬰兒,因為完全餵食母乳或配方奶粉,一般不太會有問題。然而,台灣是以米食為主食的社會,6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以稀飯餵食後,最常聽說添加在裡面的食物就是紅蘿蔔、高麗菜和大骨湯。一天吃2次到3次,怎麼體重還是不見上升呢?當然,聰明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碗稀飯內缺少了生長所需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蛋白質與脂防。因此,完整的嬰幼兒飲食必須包括肉、魚、蛋黃與青菜類。
另外照顧者的餵食態度也必須正確,不可太過於急躁或使用打罵的方法,並建立一個溫馨、安靜與舒適的餵食環境,這對小朋友的飲食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件事是必須經過仔細的檢查。大部分生長不良的器質性原因都可經由此步驟而發現。其他偶爾也會藉助於像檢驗血液、尿液和大便,以及超音波檢查等,來排除器質性原因的可能。
反覆性腹痛
小兒科門診另外一種常見的問題是「反覆性腹痛」。
「我的小孩常常喊肚子痛,尤其是早上睡醒與吃飯時間」,這種煩惱也是門診中常聽到的媽媽經。這種反覆性腹痛又稱為慢性腹痛,最常發生在幼稚園與學齡兒童身上。
原因─多數患者原因不明
反覆性腹痛同樣可以分成「器質性」與「功能性」兩種。
「器質性」原因有上述的便秘、乳糖不耐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祕尿、生殖道問題等。這些原因都必須經過小兒胃腸科醫師詳細的檢查排除後,才可以歸類為功能性腹痛。
大約90%的患者都是屬於找不到病因的「功能性反覆性腹痛」。當兒童在遭受環境或心理上的壓力時,往往會以腸胃道症狀(腹痛)或是泌尿道症狀(頻尿)來表現,這些壓力來源可能包括:搬家換新環境、受到家長嚴厲的打罵、或者是功課學習上的不適應等等。
治療及預防
仔細的問診:發現可能引起「胃腸蠕動障礙」的原因,醫師與家長必須共同找到功能性腹痛之心理層面的原因,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
醫師應給予家長與兒童正面的再保證(Reassurance)。經過完整詳細的檢查後,醫師應鼓勵家長與小朋友,告知此種功能性腹痛是非常良性的,絕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會痊癒。
藥物治療:腹痛比較劇烈的小朋友,接受短期的抗膽鹼激素藥物(Anti-cholinergic drugs)治療,效果都不錯。
均衡的飲食:包括高纖維食物,也對此種功能性反覆腹痛的小孩有所幫助。
6.12.2007
「母嬰同室」--給懷孕媽咪的哺乳建議
(From 媽咪寶貝雜誌 更新日期:2007-06-04 記者:高宜伶、洪櫻瑜)
越來越多的資訊與研究指出:「母乳最好!」然而就在妳打定主意想要餵母奶時,週遭親友口中或是媒體刊登的「哺乳血淚史」卻又使妳擔憂地不知如何是好,深怕自己就是下一個餓壞寶寶或是累死自己的媽咪!
事實上,哺乳不難,越了解哺乳、越熟悉奶水分泌的機制,與越了解寶寶的需求與供給,妳就會越有信心!
母嬰同室好處多
及早且密集的哺餵是哺乳順利的第一把鑰匙,這意味著:如果無法實施產檯餵奶,最好能在產後30分鐘內接觸寶寶並開始嘗試哺乳,同時一天至少哺乳8~12次,也就是鼓勵媽媽至少2~3小時哺餵一次新生兒!
這聽起來並不困難,但如果寶寶安置在嬰兒室,媽咪可能必須隨時等待嬰兒室護士的電話通知,並且拖著產後疲憊或是剖腹產後疼痛的身軀在嬰兒室與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如此便增加哺乳的困難度。有時候,過多的訪客也可能使妳忘記哺乳時間或是不好意思表明自己現在需要去哺乳,因此,不難想像為何許多媽咪寧可選擇母嬰同室了。當寶寶放在身邊,只要他有需要就立即哺乳既方便又令人放心。漸漸地,妳會明白寶寶需要喝奶的訊號,毋須等待他大哭,在寶寶轉頭,甚至蹬腳等肢體語言出現時就可以哺乳!
實施母嬰同室及產檯餵奶是母嬰親善醫院必備的服務。在醫院實施母嬰同室的好處相當多,根據研究,母嬰同室的寶寶哭泣的時間比在嬰兒室的寶寶少,同時寶寶放在房中也讓妳有更多機會觀察他飢餓的訊號並且練習哺乳,再加上醫療人員即時的評估與協助,妳將在哺乳的路上建立良好的基礎。
母嬰同室,母嬰同累?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去年度雖有82間通過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但是各家親善程度不一,有些醫院僅停留在「母乳最好」的口號宣導(更遑論那些不在親善之列的醫療院所了!),再加上台灣醫療的人力分配問題、母嬰親善醫護人員不足、每位護理人員負責照顧的人數偏高、醫護人員母乳資訊有落差(有些人知識豐富,但有些人卻明顯不足)、健保對哺乳衛教沒有特別的給付等等,許多先天失調與後天不足的狀況造成部分醫院中的母嬰同室變成母嬰一同在病房中被忽略的遺憾情形。
在周圍沒有親友有母乳哺育經驗可以分享的情形下,台灣媽咪產後在住院時期若無法從醫護人員身上得到正確與足夠的哺乳指導以及相關的育兒照顧提醒,就會產生如媒體所披露的把寶寶餓「黃」了等情形。餵母乳發生的多數問題在於哺乳姿勢不對或哺乳次數太少,寶寶沒有得到需要的乳汁,導致黃疸退得慢,黃疸值高時寶寶會嗜睡,若沒有積極喚醒寶寶喝奶,惡性循環下很可能造成寶寶脫水。
雖說如此,我們不該因噎廢食,上述的問題透過頻繁哺乳、改善哺乳姿勢就可以避免,而想要哺乳的媽咪們仍應積極地尋找願意配合餵母乳的醫院,並在這些醫院生產,且產前做好餵母乳的相關功課,參加母乳媽咪的產前教室或是聚會,產後哺乳時一有問題就主動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或尋找相關資源。在這種母嬰親善醫院質量不均的過渡期,自力救濟或許是個補救的好辦法。
除此之外,母嬰同室並非是媽咪與寶寶共處一室而醫護人員不需負責照顧,相反地,醫護人員應扮演重要觀察者的角色,隨時提供哺乳協助與資源,媽咪們需要的是多餵奶、密集餵奶,且有問題立即請教醫護人員,這一點請千萬不要客氣!另外,先生與家人的協助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形下也相形重要,妳可以安排先生或家人協助招呼訪客、幫寶寶換尿布以及剖腹產後的行動協助(剖腹產後的母嬰同室比產後奔波哺乳輕鬆得多,媽咪毋須等到可以下床時才餵奶,可試著請家人協助妳翻身側躺,把寶寶抱到妳身邊以便哺乳)。
許多母乳爸爸除了當太太最堅實的依靠外,也會主動地協助觀察哺乳情形或尋找相關資訊,產後母職的敏感、身體的興奮與疲憊交雜,先生的鼓勵與肯定將會給予新手媽媽們莫大的動力!
越來越多的資訊與研究指出:「母乳最好!」然而就在妳打定主意想要餵母奶時,週遭親友口中或是媒體刊登的「哺乳血淚史」卻又使妳擔憂地不知如何是好,深怕自己就是下一個餓壞寶寶或是累死自己的媽咪!
事實上,哺乳不難,越了解哺乳、越熟悉奶水分泌的機制,與越了解寶寶的需求與供給,妳就會越有信心!
母嬰同室好處多
及早且密集的哺餵是哺乳順利的第一把鑰匙,這意味著:如果無法實施產檯餵奶,最好能在產後30分鐘內接觸寶寶並開始嘗試哺乳,同時一天至少哺乳8~12次,也就是鼓勵媽媽至少2~3小時哺餵一次新生兒!
這聽起來並不困難,但如果寶寶安置在嬰兒室,媽咪可能必須隨時等待嬰兒室護士的電話通知,並且拖著產後疲憊或是剖腹產後疼痛的身軀在嬰兒室與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如此便增加哺乳的困難度。有時候,過多的訪客也可能使妳忘記哺乳時間或是不好意思表明自己現在需要去哺乳,因此,不難想像為何許多媽咪寧可選擇母嬰同室了。當寶寶放在身邊,只要他有需要就立即哺乳既方便又令人放心。漸漸地,妳會明白寶寶需要喝奶的訊號,毋須等待他大哭,在寶寶轉頭,甚至蹬腳等肢體語言出現時就可以哺乳!
實施母嬰同室及產檯餵奶是母嬰親善醫院必備的服務。在醫院實施母嬰同室的好處相當多,根據研究,母嬰同室的寶寶哭泣的時間比在嬰兒室的寶寶少,同時寶寶放在房中也讓妳有更多機會觀察他飢餓的訊號並且練習哺乳,再加上醫療人員即時的評估與協助,妳將在哺乳的路上建立良好的基礎。
母嬰同室,母嬰同累?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去年度雖有82間通過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但是各家親善程度不一,有些醫院僅停留在「母乳最好」的口號宣導(更遑論那些不在親善之列的醫療院所了!),再加上台灣醫療的人力分配問題、母嬰親善醫護人員不足、每位護理人員負責照顧的人數偏高、醫護人員母乳資訊有落差(有些人知識豐富,但有些人卻明顯不足)、健保對哺乳衛教沒有特別的給付等等,許多先天失調與後天不足的狀況造成部分醫院中的母嬰同室變成母嬰一同在病房中被忽略的遺憾情形。
在周圍沒有親友有母乳哺育經驗可以分享的情形下,台灣媽咪產後在住院時期若無法從醫護人員身上得到正確與足夠的哺乳指導以及相關的育兒照顧提醒,就會產生如媒體所披露的把寶寶餓「黃」了等情形。餵母乳發生的多數問題在於哺乳姿勢不對或哺乳次數太少,寶寶沒有得到需要的乳汁,導致黃疸退得慢,黃疸值高時寶寶會嗜睡,若沒有積極喚醒寶寶喝奶,惡性循環下很可能造成寶寶脫水。
雖說如此,我們不該因噎廢食,上述的問題透過頻繁哺乳、改善哺乳姿勢就可以避免,而想要哺乳的媽咪們仍應積極地尋找願意配合餵母乳的醫院,並在這些醫院生產,且產前做好餵母乳的相關功課,參加母乳媽咪的產前教室或是聚會,產後哺乳時一有問題就主動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或尋找相關資源。在這種母嬰親善醫院質量不均的過渡期,自力救濟或許是個補救的好辦法。
除此之外,母嬰同室並非是媽咪與寶寶共處一室而醫護人員不需負責照顧,相反地,醫護人員應扮演重要觀察者的角色,隨時提供哺乳協助與資源,媽咪們需要的是多餵奶、密集餵奶,且有問題立即請教醫護人員,這一點請千萬不要客氣!另外,先生與家人的協助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形下也相形重要,妳可以安排先生或家人協助招呼訪客、幫寶寶換尿布以及剖腹產後的行動協助(剖腹產後的母嬰同室比產後奔波哺乳輕鬆得多,媽咪毋須等到可以下床時才餵奶,可試著請家人協助妳翻身側躺,把寶寶抱到妳身邊以便哺乳)。
許多母乳爸爸除了當太太最堅實的依靠外,也會主動地協助觀察哺乳情形或尋找相關資訊,產後母職的敏感、身體的興奮與疲憊交雜,先生的鼓勵與肯定將會給予新手媽媽們莫大的動力!
淺談孕期哺乳
(From 媽咪寶貝雜誌 更新日期:2007-05-06 記者:littlefish 、Gloria )
哺餵母乳是件多美好的事情啊!當溫暖又惹人憐愛的寶寶,喝完奶後露出一個滿足的笑容時,很多媽咪都會許下這樣的心願:希望這一刻能持續下去!也因此,讓寶寶自然離乳是再美好不過的期待與目標。
然而生命中的意外插曲可能隨時打亂你的計畫,新生命的到訪使得你不得不做些調整,此時,對於懷孕中的母奶媽媽來說,餵奶或不餵奶,該如何決定與因應?
孕期可以繼續哺乳嗎?
在你舉棋不定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許多紛雜的資訊。很多人會告訴你(很可能包括你的婦產科醫師),該斷奶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其他母奶媽媽依然在孕期哺乳且安然的度過懷孕期。事實上,孕期哺乳的確是可行的,只是狀況因人而異,若你想在孕期哺乳,最重要的就是傾聽身體所發出來的聲音—量力而為,一旦有不適狀況,如持續出血、或出現強烈的子宮收縮,此時,就該考慮減少餵奶,若是身體依然有狀況,必要時甚至需要引導孩子離乳,以確保胎兒的健康平安。
此外,若是媽咪曾有不良孕史 (如:習慣性流產、早產等)、懷孕第4個月後體重沒有增加,以及醫囑暫停性行為時,也都不適合在懷孕期間持續哺乳。
引導大孩子降低哺乳需求
大致上來說,即便母親的狀況可以接受孕期哺乳,但哺乳的頻率已經無法再與懷孕前相同了。即將晉升為哥哥姊姊的孩子,平常可能隨時想要就有得喝,懵懵懂懂的他們,突然面臨福利縮減的命運,難免感到不安,這時特別需要大人的細心關照,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以溫和、漸進的方式來引導,事實上這樣的過程也能使大人從中受益。
減少哺乳的需求對孩子而言也是在學習適應新生活,此時可請爸爸或其他家人多幫忙安撫孩子,當母親以外的照顧者陪伴孩子進行一些活動時,可以減少孩子對於母親與ㄋㄟㄋㄟ的聯想。減少餵奶次數並且縮短每次哺乳的時間也很重要,你可以判斷哪些情況下孩子要的只是母親的安慰、哪些狀況才真正有哺餵孩子的必要。而當孩子需要被安慰時,你們可以學習用其他的方式來進行。
另外,雖然以前可以無限暢飲ㄋㄟㄋㄟ,但在非常時期需要做改變,有些媽媽會和孩子約定,一次只能喝10秒鐘,孩子慢慢會適應的!
此外,沒有什麼事比無聊更容易讓母奶寶寶想起喝奶這件事了,因此幫孩子規劃一些活動讓他忘掉ㄋㄟㄋㄟ是值得的,例如去散步,讀書等,都是不錯的方法,雖然這對孕婦來說辛苦了些。若是你沒辦法拒絕孩子喝奶的要求,還是可以試著再拖延一下,或許一些有創意的活動就可以讓孩子開心得忘卻喝奶這件事呢!
有些情境讓孩子非常容易聯想到喝奶這件事,或許是睡覺時間到了,也或許是媽媽坐在某張椅子上。因此,你非常需要調整這些會提醒孩子喝奶的生活情境,甚至改變你們睡前的儀式,例如你可以試著讓孩子用聽故事、聽音樂等方法來入睡。
如果孩子夠大了,你也可以試著用說理的方式告訴孩子為什麼沒辦法像從前一樣讓他喝奶,例如讓他們知道胎兒在媽咪的肚子裡是多麼的特別,需要大孩子的幫助,而他目前能夠幫忙的,就是體貼媽媽,少喝一些ㄋㄟㄋㄟ。其實就算是小小孩,你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喝奶會讓媽媽痛痛,很多時候,孩子們非常貼心,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就自動離乳了呢!
迎接親子新旅程
當這些小哥哥、小姊姊適應了新生活,對母親來說,也將更有自信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雖然有些媽咪可能會因為讓大孩子提前離乳而感到遺憾,但是當你懷抱著一個健康的小寶寶,就會體會到這是值得的。事實上也有不少媽咪順利度過孕期,甚至當寶寶誕生後,還可以讓大、小寶寶一起享受喝奶的樂趣呢!
如果你也想這麼做,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奶水,也不用害怕大孩子喝光了小寶寶的奶水,因為母乳和你對孩子的愛一樣奇妙,只要你願意付出,永遠都可以呈現滿載狀況!
哺餵母乳是件多美好的事情啊!當溫暖又惹人憐愛的寶寶,喝完奶後露出一個滿足的笑容時,很多媽咪都會許下這樣的心願:希望這一刻能持續下去!也因此,讓寶寶自然離乳是再美好不過的期待與目標。
然而生命中的意外插曲可能隨時打亂你的計畫,新生命的到訪使得你不得不做些調整,此時,對於懷孕中的母奶媽媽來說,餵奶或不餵奶,該如何決定與因應?
孕期可以繼續哺乳嗎?
在你舉棋不定的過程中,一定會得到許多紛雜的資訊。很多人會告訴你(很可能包括你的婦產科醫師),該斷奶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其他母奶媽媽依然在孕期哺乳且安然的度過懷孕期。事實上,孕期哺乳的確是可行的,只是狀況因人而異,若你想在孕期哺乳,最重要的就是傾聽身體所發出來的聲音—量力而為,一旦有不適狀況,如持續出血、或出現強烈的子宮收縮,此時,就該考慮減少餵奶,若是身體依然有狀況,必要時甚至需要引導孩子離乳,以確保胎兒的健康平安。
此外,若是媽咪曾有不良孕史 (如:習慣性流產、早產等)、懷孕第4個月後體重沒有增加,以及醫囑暫停性行為時,也都不適合在懷孕期間持續哺乳。
引導大孩子降低哺乳需求
大致上來說,即便母親的狀況可以接受孕期哺乳,但哺乳的頻率已經無法再與懷孕前相同了。即將晉升為哥哥姊姊的孩子,平常可能隨時想要就有得喝,懵懵懂懂的他們,突然面臨福利縮減的命運,難免感到不安,這時特別需要大人的細心關照,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以溫和、漸進的方式來引導,事實上這樣的過程也能使大人從中受益。
減少哺乳的需求對孩子而言也是在學習適應新生活,此時可請爸爸或其他家人多幫忙安撫孩子,當母親以外的照顧者陪伴孩子進行一些活動時,可以減少孩子對於母親與ㄋㄟㄋㄟ的聯想。減少餵奶次數並且縮短每次哺乳的時間也很重要,你可以判斷哪些情況下孩子要的只是母親的安慰、哪些狀況才真正有哺餵孩子的必要。而當孩子需要被安慰時,你們可以學習用其他的方式來進行。
另外,雖然以前可以無限暢飲ㄋㄟㄋㄟ,但在非常時期需要做改變,有些媽媽會和孩子約定,一次只能喝10秒鐘,孩子慢慢會適應的!
此外,沒有什麼事比無聊更容易讓母奶寶寶想起喝奶這件事了,因此幫孩子規劃一些活動讓他忘掉ㄋㄟㄋㄟ是值得的,例如去散步,讀書等,都是不錯的方法,雖然這對孕婦來說辛苦了些。若是你沒辦法拒絕孩子喝奶的要求,還是可以試著再拖延一下,或許一些有創意的活動就可以讓孩子開心得忘卻喝奶這件事呢!
有些情境讓孩子非常容易聯想到喝奶這件事,或許是睡覺時間到了,也或許是媽媽坐在某張椅子上。因此,你非常需要調整這些會提醒孩子喝奶的生活情境,甚至改變你們睡前的儀式,例如你可以試著讓孩子用聽故事、聽音樂等方法來入睡。
如果孩子夠大了,你也可以試著用說理的方式告訴孩子為什麼沒辦法像從前一樣讓他喝奶,例如讓他們知道胎兒在媽咪的肚子裡是多麼的特別,需要大孩子的幫助,而他目前能夠幫忙的,就是體貼媽媽,少喝一些ㄋㄟㄋㄟ。其實就算是小小孩,你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喝奶會讓媽媽痛痛,很多時候,孩子們非常貼心,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就自動離乳了呢!
迎接親子新旅程
當這些小哥哥、小姊姊適應了新生活,對母親來說,也將更有自信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雖然有些媽咪可能會因為讓大孩子提前離乳而感到遺憾,但是當你懷抱著一個健康的小寶寶,就會體會到這是值得的。事實上也有不少媽咪順利度過孕期,甚至當寶寶誕生後,還可以讓大、小寶寶一起享受喝奶的樂趣呢!
如果你也想這麼做,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奶水,也不用害怕大孩子喝光了小寶寶的奶水,因為母乳和你對孩子的愛一樣奇妙,只要你願意付出,永遠都可以呈現滿載狀況!
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
(From 康健雜誌 更新日期:2007-05-30 記者:朱芷君)
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驚喜。父母該把握哪些重點,才能讓孩子如同不斷盛開的花朵,湧現更多潛能跟智慧?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高人一等,成為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也因此坊間有許多標榜開發大腦的工具或課程,甚至補習智力測驗, 企圖「激發孩子潛能」。
大腦的確具有無窮潛力和可塑性,卻並不代表依靠某種技術,就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事實上,錯誤的學習方式,反而可能侷限大腦的吸收力。
例如填鴨式的補習,「除了分數不會增長任何東西,因為它只是讓你習慣某種考題,對於大腦學習沒有效果,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標準答案只會讓神經連結的可能性減少,「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而不少父母迷信資優,甚至千方百計送孩子去補習以考上資優班,「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洪蘭直言,補出來的「人工績優」和真正資優不同,靠反覆練習進入資優班,只會發現別人行你都不行,「很快就自信心崩潰,父母這樣是害了小孩。」
從建中資優生的例子來看,這些同學並沒有接受特別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以開放的態度,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沃土,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反而發展得更好。
國外研究也發現,即使智力會受基因影響,天生有別,但並不代表孩子的成就註定被限制,「只要準備好豐富頭腦的活性化環境,誰都可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長期從事人類潛能教育活動的韓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承憲指出。
他認為,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益孩子腦部發達,反而重複上學、補習、寫功課這種單純的活動,容易讓大腦陷入疲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
「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他正在學習,」紐約奧斯威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威爾指出,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不管是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紀律,刺激心智發展。
這次採訪的建中資優生,休閒興趣都很廣泛,在國際奧林匹亞地理競賽得到第二名的陳柏安更說,他需要專心玩夠了,才能專心讀書。
「千萬別因為成績不好就禁止孩子玩樂,要儘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李承憲提醒,除了抒解負面情緒,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他學習,培養課業方面的耐性和集中力。
為了開拓孩子的腦部能量,他建議父母採取以下態度:
■ 成為孩子的導師。
孩子具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父母親的言語、想法、感覺、行為舉止可說像在複製一樣。當父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腦波較能安定。相反的,若父母缺乏自我重心且容易動搖時,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安和混亂。
■ 讓孩子做腦的主人。
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生俱來無限的潛力。不要一味以「別人都這樣做,我當然也應該這樣」的心態,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
「我能辦到」的自信心會活化腦內正面的迴路,使得頭腦運轉保持最佳狀態。耐心觀察孩子擁有的才能和素質,鼓勵他的長處。當被讚美時,腦內會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自然產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願。
■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夢想。
想像力是開發大腦潛能的有利工具。積極引導孩子築夢,協助他在腦海中想像夢想實現的樣子,深信會實現,他就能不斷挑戰直到變成真實的成果。
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大腦是漸進式成熟,每個階段各有發展目標,例如0~3歲是藉由運動和感覺體驗達到學習,而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學習,是9歲之後逐漸展開。孩子出生第一年,應盡可能多花時間互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幼兒大腦發展影響深遠。要在家中為學前幼兒製造多聽、多說、多讀的環境,「尤其多接觸不同種類色彩繽紛、會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認識物體的形狀和質感,」達威爾教授建議。
小學階段是身體及大腦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期建立的慣性,將影響孩子終生。此時被喻為科學之腦的頂葉,及被稱為語言之腦的顳開始發展。顳葉負責外語、聽覺機能,7~12歲間,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是學習第二外國語的好時機,太早學習或遲至青春期才開始會降低學習效果。
負責空間立體概念,及邏輯、數字、抽象推理的頂葉,在7~13歲迅速成長,這時孩子將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追根究柢。此外,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許多孩子此時會對運動感興趣,這幾年中學習及訓練運動技巧,效果較能持久。
而更重要的被喻為大腦總司令,掌管判斷、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額葉,在小學階段發育再度活潑,「適合好好鍛鍊大腦,」日本腦科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指出,前額葉能感受情緒,處理資訊做出判斷,推測對方的想法,也掌握著創造力、人際關係。前額葉發達的動物只有人類。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書寫、計算,及使用到雙手的活動如摺紙、料理,都有助於活化前額葉。廣泛閱讀能促進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密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思考力。
好幾位建中資優生表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父母也購買大量的書籍給他們。
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飲食、睡眠、休閒運動搭配良好,大腦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絕。配合大腦的生理時鐘身體運作有明確的生理時鐘,腦部活性也會跟著改變,有些時刻適合集中思考,有時則必須休息。
父母可以根據大腦運作的節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學習更事半功倍。
■早晨:效率最高的時段
早餐過後3小時,約10點~12點是大腦的黃金時間。此時腦部的活性最高,判斷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躍,適合處理有難度的問題或創造性發想。
睡醒時大腦能量最低,最好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餐,飽滿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腦活力的來源,葡萄糖不夠造成低血糖時,腦部會陷入缺氧狀態,打呵欠、遲鈍。米飯、麵包、麵食等澱粉類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麥、雜糧等多醣類較佳,能使血糖緩緩升高,穩定供應所需能量。正式學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做5~10分鐘的「大腦暖身操」,包括朗讀、簡單的計算,根據川島隆太實驗,做過朗讀、計算再進行單語記憶測試,成績比大腦沒有暖身提高20%。研究顯示,孩子對於同一項科目的集中力只有約4 0 分鐘,可依此來劃分學習的段落,暫時休息,恢復大腦的集中力。學習也不一定只是在書桌前唸書寫功課,音樂、才藝等活動也包括在內。
■ 午後至傍晚:創意比填鴨有用的時段
中午12點後腦部機能會下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活性都較為緩和。除了小睡片刻,也很適合讓孩子盡情遊戲,「現代孩子都太忙,大腦反而需要清閒的時光,對培養創造力大有幫助,」川島隆太表示。隨便孩子做什麼活動(但不適合看電視和看漫畫,會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活動降低),讀課外書、畫畫、下棋、出去找朋友玩都好。放假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心,或一邊做家事一邊親子對話,既增進情感又幫助大腦靈活。
■ 晚上:放鬆與充電的時段
隨著夜幕低垂,前額葉活動也逐漸減退。吃過晚飯,適合親子家庭活動,聊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放鬆心情。充足睡眠對大腦的發展影響很大,小學生至少要熟睡8~9小時,最好10點前,低年級孩子則應在9點時準備上床。協助孩子發展智能、運用腦力,是長遠的過程,目標不在於短期的成績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樂於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教授史科恩蕾樂認為。在不同階段予以適當刺激及多元化的體驗,幫助孩子成為腦筋靈光、思想豐富的人,才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
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驚喜。父母該把握哪些重點,才能讓孩子如同不斷盛開的花朵,湧現更多潛能跟智慧?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高人一等,成為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也因此坊間有許多標榜開發大腦的工具或課程,甚至補習智力測驗, 企圖「激發孩子潛能」。
大腦的確具有無窮潛力和可塑性,卻並不代表依靠某種技術,就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事實上,錯誤的學習方式,反而可能侷限大腦的吸收力。
例如填鴨式的補習,「除了分數不會增長任何東西,因為它只是讓你習慣某種考題,對於大腦學習沒有效果,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標準答案只會讓神經連結的可能性減少,「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而不少父母迷信資優,甚至千方百計送孩子去補習以考上資優班,「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洪蘭直言,補出來的「人工績優」和真正資優不同,靠反覆練習進入資優班,只會發現別人行你都不行,「很快就自信心崩潰,父母這樣是害了小孩。」
從建中資優生的例子來看,這些同學並沒有接受特別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以開放的態度,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沃土,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反而發展得更好。
國外研究也發現,即使智力會受基因影響,天生有別,但並不代表孩子的成就註定被限制,「只要準備好豐富頭腦的活性化環境,誰都可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長期從事人類潛能教育活動的韓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承憲指出。
他認為,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益孩子腦部發達,反而重複上學、補習、寫功課這種單純的活動,容易讓大腦陷入疲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
「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他正在學習,」紐約奧斯威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威爾指出,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不管是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紀律,刺激心智發展。
這次採訪的建中資優生,休閒興趣都很廣泛,在國際奧林匹亞地理競賽得到第二名的陳柏安更說,他需要專心玩夠了,才能專心讀書。
「千萬別因為成績不好就禁止孩子玩樂,要儘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李承憲提醒,除了抒解負面情緒,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他學習,培養課業方面的耐性和集中力。
為了開拓孩子的腦部能量,他建議父母採取以下態度:
■ 成為孩子的導師。
孩子具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父母親的言語、想法、感覺、行為舉止可說像在複製一樣。當父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腦波較能安定。相反的,若父母缺乏自我重心且容易動搖時,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安和混亂。
■ 讓孩子做腦的主人。
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生俱來無限的潛力。不要一味以「別人都這樣做,我當然也應該這樣」的心態,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
「我能辦到」的自信心會活化腦內正面的迴路,使得頭腦運轉保持最佳狀態。耐心觀察孩子擁有的才能和素質,鼓勵他的長處。當被讚美時,腦內會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自然產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願。
■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夢想。
想像力是開發大腦潛能的有利工具。積極引導孩子築夢,協助他在腦海中想像夢想實現的樣子,深信會實現,他就能不斷挑戰直到變成真實的成果。
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大腦是漸進式成熟,每個階段各有發展目標,例如0~3歲是藉由運動和感覺體驗達到學習,而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學習,是9歲之後逐漸展開。孩子出生第一年,應盡可能多花時間互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幼兒大腦發展影響深遠。要在家中為學前幼兒製造多聽、多說、多讀的環境,「尤其多接觸不同種類色彩繽紛、會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認識物體的形狀和質感,」達威爾教授建議。
小學階段是身體及大腦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期建立的慣性,將影響孩子終生。此時被喻為科學之腦的頂葉,及被稱為語言之腦的顳開始發展。顳葉負責外語、聽覺機能,7~12歲間,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是學習第二外國語的好時機,太早學習或遲至青春期才開始會降低學習效果。
負責空間立體概念,及邏輯、數字、抽象推理的頂葉,在7~13歲迅速成長,這時孩子將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追根究柢。此外,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許多孩子此時會對運動感興趣,這幾年中學習及訓練運動技巧,效果較能持久。
而更重要的被喻為大腦總司令,掌管判斷、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額葉,在小學階段發育再度活潑,「適合好好鍛鍊大腦,」日本腦科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指出,前額葉能感受情緒,處理資訊做出判斷,推測對方的想法,也掌握著創造力、人際關係。前額葉發達的動物只有人類。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書寫、計算,及使用到雙手的活動如摺紙、料理,都有助於活化前額葉。廣泛閱讀能促進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密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思考力。
好幾位建中資優生表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父母也購買大量的書籍給他們。
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飲食、睡眠、休閒運動搭配良好,大腦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絕。配合大腦的生理時鐘身體運作有明確的生理時鐘,腦部活性也會跟著改變,有些時刻適合集中思考,有時則必須休息。
父母可以根據大腦運作的節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學習更事半功倍。
■早晨:效率最高的時段
早餐過後3小時,約10點~12點是大腦的黃金時間。此時腦部的活性最高,判斷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躍,適合處理有難度的問題或創造性發想。
睡醒時大腦能量最低,最好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餐,飽滿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腦活力的來源,葡萄糖不夠造成低血糖時,腦部會陷入缺氧狀態,打呵欠、遲鈍。米飯、麵包、麵食等澱粉類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麥、雜糧等多醣類較佳,能使血糖緩緩升高,穩定供應所需能量。正式學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做5~10分鐘的「大腦暖身操」,包括朗讀、簡單的計算,根據川島隆太實驗,做過朗讀、計算再進行單語記憶測試,成績比大腦沒有暖身提高20%。研究顯示,孩子對於同一項科目的集中力只有約4 0 分鐘,可依此來劃分學習的段落,暫時休息,恢復大腦的集中力。學習也不一定只是在書桌前唸書寫功課,音樂、才藝等活動也包括在內。
■ 午後至傍晚:創意比填鴨有用的時段
中午12點後腦部機能會下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活性都較為緩和。除了小睡片刻,也很適合讓孩子盡情遊戲,「現代孩子都太忙,大腦反而需要清閒的時光,對培養創造力大有幫助,」川島隆太表示。隨便孩子做什麼活動(但不適合看電視和看漫畫,會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活動降低),讀課外書、畫畫、下棋、出去找朋友玩都好。放假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心,或一邊做家事一邊親子對話,既增進情感又幫助大腦靈活。
■ 晚上:放鬆與充電的時段
隨著夜幕低垂,前額葉活動也逐漸減退。吃過晚飯,適合親子家庭活動,聊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放鬆心情。充足睡眠對大腦的發展影響很大,小學生至少要熟睡8~9小時,最好10點前,低年級孩子則應在9點時準備上床。協助孩子發展智能、運用腦力,是長遠的過程,目標不在於短期的成績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樂於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教授史科恩蕾樂認為。在不同階段予以適當刺激及多元化的體驗,幫助孩子成為腦筋靈光、思想豐富的人,才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
教孩子說實話,用罵的才會聽?
(From 大家健康雜誌 更新日期:2007-05-30 記者:吳皆德)
小時候你曾說過謊嗎?可能因不想輸同學而誇大其詞,或者是想讓爸媽更關心你,而扯些無傷大雅的小謊,然而,被爸媽發現後,只換來一頓打罵,沒人關心你內心的感受……現在面對孩子說謊,你可別衝動出手,不妨靜下心傾聽,說謊背後他想傳達的心聲。
到目前為止你有沒有說過謊?你知道小孩什麼時候開始學說謊?一項研究報告讓你不得不正視「孩子說謊」這個課題。2006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在「行為科學與法律」期刊中報導,兒童因雙親影響而快速社會化,導致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說謊,所以現在兒童說謊的「道行」,已遠高於大人「偵測」小朋友說謊的能力。若不提早發現孩子說謊原因,及時教導,說謊可能成為孩子的個性之一,只要碰到別人質疑,就以謊言來應付。本篇特別透過案例的方式,讓父母從孩子說的不同謊言,找出應對之策。
CASE 1 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謊言
某天,阿姨帶著2歲半的萱萱和哥哥、姐姐同遊大賣場,在阿姨沒注意時,有人弄倒賣場堆疊的書本,阿姨問萱萱是誰弄倒的,她說:「是媽媽弄倒的!」但媽媽根本沒去大賣場,結果是姐姐弄倒的,萱萱為什麼要說謊?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的莊貞銀表示,萱萱才2歲多,認知發展不是很完整,被問及人名時,也許脫口而出的是最熟悉的名詞「媽媽」,但未必是指「媽媽弄倒書本」。同理,有些學齡前兒童常會把時間搞錯,譬如:明明是上個月去動物園,他卻說:「昨天我們去動物園。」事實上,孩子的時間認知發展不夠完整,他認為「昨天」就是過去,所以家長可問,「你是不是想說上個月去過動物園?」藉此引導小孩,也順便教導時間的意義。
CASE 2 害怕受罰的謊言
就讀小三的思妤,和同年紀的學生一樣,常向父母謊稱學校沒有功課,隔天聯絡簿帶回家,父母才知道她在說謊,媽媽氣得問思妤為什麼要說謊?她回答,「因為我想看電視,寫功課就沒時間看電視了。」面對這樣的謊言,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在責罵思妤前,媽媽應先想想她說謊的原因。」兒童福利聯盟社工員陳惠欣分析,也許思妤從過往經驗知道,如果告訴媽媽她不想寫功課,只想看電視,媽媽一定會責罵她,所以她才會謊稱「沒有功課」,避免媽媽責罵,也達成她「想看電視」的目的。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藉由學校的聯絡簿,家長很難提早發現。
一旦發現孩子說謊,家長與其暴跳如雷,不如引導孩子說出心裡話,例如:可以說,「媽媽知道妳很想看電視,妳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幫妳安排時間,讓妳能寫完功課又能看電視!」陳惠欣建議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說謊是不好的行為,同時,讓他相信媽媽能協助滿足心理需求(看電視),又能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
CASE 3 想逃避的謊言
昭齊是位個性緊張的國小五年級生,面對隔天的考試,常緊張到不敢上學,最後他騙媽媽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去學校。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先瞭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如果觀察出他是找藉口不上學,家長應避免以質問的語氣說,「真的是這樣嗎?你看起來不像肚子痛!」最好以平緩的口吻問,「你是不是有擔心的事情?」聆聽小孩的心理話。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以質問的語氣詢問,已透露心中的懷疑——「孩子,你在說假話!」陳惠欣提醒,「這種先入為主的評斷,對後來的溝通都是有害的。察覺小孩可能在說謊,父母不要立刻戳破」,找出說謊的原因後,再明確告知,爸媽不喜歡小孩說謊。
CASE 4 博取關心的謊言
弟弟慶瑜出生後,媽媽明顯感受到就讀小二的姐姐家瑄,吃弟弟的醋,家裡常發生這樣的場景:身旁無人時,家瑄會扯慶瑜的頭髮;明明是家瑄推倒東西,只要媽媽問她,她永遠把責任推給弟弟,還不太會表達的弟弟當然一直吃悶虧。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遇到這種情況,莊貞銀建議家長,不要對姐姐做「口水戰」,應先看弟弟的「傷勢」,再把姐姐帶離現場,和顏悅色地問她。如果孩子坦承,家長要馬上稱讚她,再問為什麼要說謊?如果她說,「因為爸爸媽媽比較喜歡弟弟。」家長此時可表明,「爸爸媽媽愛你,也愛弟弟。」當然,事後父母也要自省,是不是關心姐姐的時間無意中減少了。
CASE 5 無惡意的謊言
幼稚園小朋友常有互相「吹牛皮」的好笑故事,像唸大班的中致,就曾向敘甄吹牛說,「我媽媽明天要幫我買一台玩具飛機,比妳的要大、要好。」中致可能是羨慕敘甄帶來的玩具飛機,為了爭取同學好感或無意識地自我誇張,說出非真實狀況的謊言。
唸小三的玲玲也是,她騙同學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為了證明所言不假,還捏造出3個名字,同學們也相信了,實際上,玲玲只有一對弟妹,為什麼要說謊?其實她並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好玩」。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莊貞銀指出,這種無惡意的謊言是一種「補償性的謊言」,像中致年紀還小,對事情理解程度還不夠,因而編出一些「幻想」,甚至希望幻想成真——「媽媽明天真的買玩具飛機給他」。
至於唸小三的玲玲,應該已經知道「自己在說謊」,但這種謊言有些只是因聊天而誇大其辭。面對這兩種情形,建議家長先讓小孩瞭解,說這些謊言可能會讓人誤會,千萬不可再犯,此外,父母也不要在小孩身上貼「愛說謊」的標籤,或一味地責罵。莊貞銀說,會說謊的小孩常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且比不說謊的小朋友擁有較好的創造力,例如:玲玲為了三個不存在的人物,要編出好聽的名字、個性等,某方面來看,她是在編故事。
其實,發現小孩說謊,未嘗不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只要父母耐心引導,當孩子明白了說謊不可取,明辨是非的能力與品格素養也正一步步地提升。
小時候你曾說過謊嗎?可能因不想輸同學而誇大其詞,或者是想讓爸媽更關心你,而扯些無傷大雅的小謊,然而,被爸媽發現後,只換來一頓打罵,沒人關心你內心的感受……現在面對孩子說謊,你可別衝動出手,不妨靜下心傾聽,說謊背後他想傳達的心聲。
到目前為止你有沒有說過謊?你知道小孩什麼時候開始學說謊?一項研究報告讓你不得不正視「孩子說謊」這個課題。2006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在「行為科學與法律」期刊中報導,兒童因雙親影響而快速社會化,導致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說謊,所以現在兒童說謊的「道行」,已遠高於大人「偵測」小朋友說謊的能力。若不提早發現孩子說謊原因,及時教導,說謊可能成為孩子的個性之一,只要碰到別人質疑,就以謊言來應付。本篇特別透過案例的方式,讓父母從孩子說的不同謊言,找出應對之策。
CASE 1 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謊言
某天,阿姨帶著2歲半的萱萱和哥哥、姐姐同遊大賣場,在阿姨沒注意時,有人弄倒賣場堆疊的書本,阿姨問萱萱是誰弄倒的,她說:「是媽媽弄倒的!」但媽媽根本沒去大賣場,結果是姐姐弄倒的,萱萱為什麼要說謊?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的莊貞銀表示,萱萱才2歲多,認知發展不是很完整,被問及人名時,也許脫口而出的是最熟悉的名詞「媽媽」,但未必是指「媽媽弄倒書本」。同理,有些學齡前兒童常會把時間搞錯,譬如:明明是上個月去動物園,他卻說:「昨天我們去動物園。」事實上,孩子的時間認知發展不夠完整,他認為「昨天」就是過去,所以家長可問,「你是不是想說上個月去過動物園?」藉此引導小孩,也順便教導時間的意義。
CASE 2 害怕受罰的謊言
就讀小三的思妤,和同年紀的學生一樣,常向父母謊稱學校沒有功課,隔天聯絡簿帶回家,父母才知道她在說謊,媽媽氣得問思妤為什麼要說謊?她回答,「因為我想看電視,寫功課就沒時間看電視了。」面對這樣的謊言,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在責罵思妤前,媽媽應先想想她說謊的原因。」兒童福利聯盟社工員陳惠欣分析,也許思妤從過往經驗知道,如果告訴媽媽她不想寫功課,只想看電視,媽媽一定會責罵她,所以她才會謊稱「沒有功課」,避免媽媽責罵,也達成她「想看電視」的目的。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藉由學校的聯絡簿,家長很難提早發現。
一旦發現孩子說謊,家長與其暴跳如雷,不如引導孩子說出心裡話,例如:可以說,「媽媽知道妳很想看電視,妳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幫妳安排時間,讓妳能寫完功課又能看電視!」陳惠欣建議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說謊是不好的行為,同時,讓他相信媽媽能協助滿足心理需求(看電視),又能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
CASE 3 想逃避的謊言
昭齊是位個性緊張的國小五年級生,面對隔天的考試,常緊張到不敢上學,最後他騙媽媽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去學校。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先瞭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如果觀察出他是找藉口不上學,家長應避免以質問的語氣說,「真的是這樣嗎?你看起來不像肚子痛!」最好以平緩的口吻問,「你是不是有擔心的事情?」聆聽小孩的心理話。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以質問的語氣詢問,已透露心中的懷疑——「孩子,你在說假話!」陳惠欣提醒,「這種先入為主的評斷,對後來的溝通都是有害的。察覺小孩可能在說謊,父母不要立刻戳破」,找出說謊的原因後,再明確告知,爸媽不喜歡小孩說謊。
CASE 4 博取關心的謊言
弟弟慶瑜出生後,媽媽明顯感受到就讀小二的姐姐家瑄,吃弟弟的醋,家裡常發生這樣的場景:身旁無人時,家瑄會扯慶瑜的頭髮;明明是家瑄推倒東西,只要媽媽問她,她永遠把責任推給弟弟,還不太會表達的弟弟當然一直吃悶虧。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遇到這種情況,莊貞銀建議家長,不要對姐姐做「口水戰」,應先看弟弟的「傷勢」,再把姐姐帶離現場,和顏悅色地問她。如果孩子坦承,家長要馬上稱讚她,再問為什麼要說謊?如果她說,「因為爸爸媽媽比較喜歡弟弟。」家長此時可表明,「爸爸媽媽愛你,也愛弟弟。」當然,事後父母也要自省,是不是關心姐姐的時間無意中減少了。
CASE 5 無惡意的謊言
幼稚園小朋友常有互相「吹牛皮」的好笑故事,像唸大班的中致,就曾向敘甄吹牛說,「我媽媽明天要幫我買一台玩具飛機,比妳的要大、要好。」中致可能是羨慕敘甄帶來的玩具飛機,為了爭取同學好感或無意識地自我誇張,說出非真實狀況的謊言。
唸小三的玲玲也是,她騙同學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為了證明所言不假,還捏造出3個名字,同學們也相信了,實際上,玲玲只有一對弟妹,為什麼要說謊?其實她並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好玩」。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莊貞銀指出,這種無惡意的謊言是一種「補償性的謊言」,像中致年紀還小,對事情理解程度還不夠,因而編出一些「幻想」,甚至希望幻想成真——「媽媽明天真的買玩具飛機給他」。
至於唸小三的玲玲,應該已經知道「自己在說謊」,但這種謊言有些只是因聊天而誇大其辭。面對這兩種情形,建議家長先讓小孩瞭解,說這些謊言可能會讓人誤會,千萬不可再犯,此外,父母也不要在小孩身上貼「愛說謊」的標籤,或一味地責罵。莊貞銀說,會說謊的小孩常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且比不說謊的小朋友擁有較好的創造力,例如:玲玲為了三個不存在的人物,要編出好聽的名字、個性等,某方面來看,她是在編故事。
其實,發現小孩說謊,未嘗不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只要父母耐心引導,當孩子明白了說謊不可取,明辨是非的能力與品格素養也正一步步地提升。
6.04.2007
電視寶寶行不行?
(From 媽媽寶寶雜誌 更新日期:2007-05-06 記者:林佩蓉)
每個地區的社會文化都深深影響該地未來的主人翁,台灣也不例外。在台灣,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常常會出現一種台灣「特有」的照顧方式,那就是把寶寶放在「學步車」中「看電視」。
究竟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
到底1歲以下的寶寶可不可以看電視呢?
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現實狀況篇
聲光強烈‧吸引力大
爸爸媽媽們若是有仔細觀察寶寶對於電視節目的反應,一定可以發現,寶寶最喜歡看的是「廣告」。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穆淑琪表示,電視廣告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一定在「聲光」方面下了些工夫,好讓觀眾對這項產品有印象。而1歲以前的寶寶,對於電視內容、情節、劇情是無法了解、吸收的,他們唯一有興趣的就是強烈的聲光效果,而廣告剛好符合這項條件。
因此,當我們仔細觀察,常常可以發現寶寶在廣告時段,反而會將目光集中在電視。環境影響照顧方式在國內,大部分的照顧者會將寶寶置於學步車中,並且開著電視,以便照顧者可以進行其他家事。
穆淑琪醫師說,「常常可以想見一個畫面,寶寶在學步車中,走著走著就越來越靠近電視,有時候甚至就在正前方看著電視,等到奶奶從廚房忙完出來,才把寶寶拉到後面,電視還是繼續讓他看,於是就會不停的上演著『跑向前』、『拉退後』的戲碼,在奶奶忙著煮晚餐的時段。這就表示,奶奶也知道不能這麼近看電視,甚至知道寶寶不應該看電視,但是卻因為她無法兼顧寶寶與烹煮晚餐,因此只好用電視來『打發』寶寶。」
不良影響篇
問到對於寶寶,尤其1歲以下的寶寶,到底可不可以看電視,穆淑琪醫師表示,「不建議給寶寶看電視。雖然電視的強烈聲光效果可以吸引寶寶注意,可以稱之為一種『刺激』,但是這樣的刺激方式,並非正向的、也非合適的,因此不建議讓寶寶看電視。」
那麼究竟看電視對寶寶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呢?
讓我們一一來告訴您。
Part 1 眼睛、視力
「鬥雞眼」好不了?
許多寶寶在2歲以前會有「假性內斜視」的狀況發生,也就是所謂的「鬥雞眼」,穆淑琪醫師說,這是因為寶寶的眼球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通常在寶寶2歲大左右,就會自然發育完全,而不再有鬥雞眼的現象。
但是若寶寶長時間受到電視螢幕亮光的刺激,眼球肌肉協調度的進步就會受到阻礙,可能會使發育時間延長,或甚至無法發育完全。
研究文獻怎麼說?
穆淑琪醫師說,雖沒有研究報告直接指出看電視一定會近視或斜視,但是曾有文獻指出,看電視的確會影響寶寶視覺細胞的發育。
Part 2 專注力、思考能力
剝奪寶寶學習的權利
相信許多爸媽一定聽過,看太多電視的寶寶,其專注力不佳,不易集中精神。
穆淑琪醫師表示的確如此,因為長時間接受強烈的聲光效果刺激,聲音的高低起伏很大,電視畫面變化得很快,讓寶寶的腦部長期暴露在高度刺激下,逐漸無法接受靜態的事物,在兒童氣質特質養成中最容易影響的應該是專注力不易集中。
另外,穆淑琪醫師指出,像電視這樣的平面影像,對於寶寶的思考能力發展沒有任何的幫助。寶寶看電視時,到底可以就內容吸收多寡因孩子而異,這方面的影響不易量化,但另一顯而易見的影響可見的是因為畫面不斷轉換,他接收了第一個畫面,還來不及消化,下一個新的畫面又出現了,在這樣「來不及」的情況下,寶寶就只有不停的接收,卻無法在腦海中沉澱,慢慢的消化吸收。
這樣寶寶在思考能力與創造力的學習上受阻,無形中照顧者也就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權利。
Part 3 語言發展
過度刺激‧適得其反
為什麼寶寶只愛廣告,不愛「連續劇」呢?
當然除了看不懂劇情之外,緩慢節奏也是不受寶寶喜愛的原因。通常廣告人物說話的速度會較戲劇演員快,因此較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關於這點,穆淑琪醫師表示,的確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寶寶長期暴露在說話速度較快的環境下,對其語言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穆淑琪醫師進一步解釋,不僅是長期看電視的寶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若是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的說話速度過快,也同樣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
媽媽說話速度過快,除了會讓寶寶無法學習正確的發音之外,同時寶寶也會去學習媽媽說話的速度,但寶寶的語言發育尚未完成,使得寶寶雖然已習慣用媽媽說話的速度來思考事情,但是說話的速度卻跟不上,便會漸漸造成「口吃」的問題。「口吃」絕非天生穆淑琪醫師說,若是媽媽(主要照顧者)本身說話速度過快,比較容易養出「口吃」的孩子。
媽媽對寶寶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一天24小時,寶寶都在聽媽媽說話,不僅有媽媽對著寶寶說話時會有影響力,媽媽在講電話、跟鄰居聊天等,都會影響到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因此,電視節目說話的速度,也是相同的道理,並不適合讓寶寶長期收聽,甚至學習其說話的方式,以免造成日後不良的影響。
穆淑琪醫師還提醒爸媽,幫寶寶選擇說故事的CD時,除了故事內容及生動性要注意之外,當然也要注意其說故事的速度是否適中。當然,最好還是由爸媽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喔!
Part 4 行為發展
缺少「互動」的學習
電視是單向輸入的媒介,寶寶在看電視時,只是不停且被動地在接收外來的訊息,電視無須等待寶寶有所回應,才產生下一個畫面。
穆淑琪醫師說,這樣的狀況下,便是剝奪了寶寶學習「互動」的機會,若是與爸媽進行遊戲,通常都是在有互動的狀況下,才有辦法持續進行遊戲,這時寶寶便會學習到對於人、事、物的互動及反應,相反的「電視」是無法提供寶寶這樣的互動環境。非「個人化」設計針對這樣的問題,現在也出現一些互動性的兒童節目或DVD,強調可以讓寶寶互動學習。
穆淑琪醫師認為,也許這樣的節目設計會較優於原本的單向、無互動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或DVD也非「個人化」的設計,每個寶寶的反應時間及互動的方式一定不相同,有時甚至造成爸媽對於寶寶發展的狀況產生疑惑,認為寶寶是不是發展有問題,怎麼會看不懂?
因此,穆淑琪醫師強調,寶寶最好的玩伴還是爸爸媽媽,同時也是最佳的學習對象。
醫師建議篇
別讓電視當保母
「電視絕對不是最佳的保母!」穆淑琪醫師強調。
絕對不要用電視來打發寶寶,有些媽媽有事要忙,無法讓寶寶一直黏在身上時,就會想用電視來打發寶寶,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寶寶便會自己去看電視,電視似乎變成了他的好朋友,這些被動靜態的刺激,久而久之,寶寶再大一點,可能改玩電動,這些影響都必須在孩子早期發育時一併考量的。
那麼,若是媽媽非得離開寶寶,讓他獨處時,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穆淑琪醫師說,「關於這點我們當醫師的也挺無奈的!台灣地狹人稠,要求家長在家中為寶寶設計一間遊戲室,似乎有點要求過高。但是,遊戲室或遊戲區才是寶寶獨處的最佳環境。」
小小遊戲區
在台灣,要為寶寶騰出一間遊戲室是有點難度,穆淑琪醫師建議,至少為寶寶找出一個空間,大約1公尺乘以1公尺左右的空間,用小柵欄圍起來,並佈置安全的環境,放進寶寶最愛的玩具,給寶寶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另外,若是情況允許,可以給寶寶一間遊戲室,記得在遊戲間裡漆上鮮豔的顏色,但是不要太花俏,可以定期更換顏色,讓寶寶接受適當的視覺刺激,也許你的寶寶會愛上這樣的遊戲間(區),不再當個「橡皮糖」喔!
2歲寶寶懂得劇情
對於2歲以下的寶寶來說,節目的劇情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這些小寶寶往往都是被聲光效果所吸引,像是唱歌跳舞的節目,而且還必須是快節奏的歌曲。
但是穆淑琪醫師提到,大約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懂得電視節目的內容,因此若是真要利用電視節目或是DVD來教寶寶,一定要注意看電視的時間及距離。穆淑琪醫師說,「在診間常常可以聽見媽媽跟小寶貝說,『昨天巧虎看醫生是不是很乖,你也要跟巧虎一樣啊!』」可見,媽媽在帶小寶貝來看醫生的前一天,已經先利用節目劇情讓寶寶知道,「看醫生」是怎麼一回事了。因此,穆淑琪醫師表示,雖然不建議小寶寶看電視,但是卻無法不認同一些節目劇情教育孩子的「魔力」。
善用電視教育寶寶
穆淑琪醫師提醒家長,要讓小寶貝看電視時,一定要注意時間,每次收看大約15分鐘左右,至少休息30分鐘以上,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次。而距離方面,則依電視尺寸大小而定,一般是電視螢幕對角線距離的2倍以上。另外,一定要慎選節目內容,除了講話的速度不宜過快之外,劇情內容也要請家長審慎過濾。
爸媽說故事最好聽
其實學齡期的寶寶最需要的是父母親的陪伴,穆淑琪醫師表示,最好還是由家長親自教育寶寶,例如說故事給寶寶聽,從故事中寶寶也可以學到不少事情。由爸媽說故事的好處多多,即使每天都說同一個故事,寶寶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爸爸媽媽每天的情緒不同,因此表情、聲調、語氣,每天都會不同,就會帶給寶寶不同的感受,這樣的方式對寶寶而言,才是最佳的互動學習方式呢!
別讓寶寶只愛電視
其實寶寶最需要的是來自家庭的愛,這個階段的寶寶會慢慢建立「家」的觀念,由於家庭成員的互動,寶寶會感受到「愛」,並且學習去愛家中的每一位成員。在寶寶的成長階段中,若是少了這個部分,也許寶寶也就無法學習到什麼是「愛」了!千萬別讓你的寶寶只愛「電視」喔!
每個地區的社會文化都深深影響該地未來的主人翁,台灣也不例外。在台灣,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常常會出現一種台灣「特有」的照顧方式,那就是把寶寶放在「學步車」中「看電視」。
究竟這樣的現象是好是壞?
到底1歲以下的寶寶可不可以看電視呢?
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現實狀況篇
聲光強烈‧吸引力大
爸爸媽媽們若是有仔細觀察寶寶對於電視節目的反應,一定可以發現,寶寶最喜歡看的是「廣告」。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穆淑琪表示,電視廣告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一定在「聲光」方面下了些工夫,好讓觀眾對這項產品有印象。而1歲以前的寶寶,對於電視內容、情節、劇情是無法了解、吸收的,他們唯一有興趣的就是強烈的聲光效果,而廣告剛好符合這項條件。
因此,當我們仔細觀察,常常可以發現寶寶在廣告時段,反而會將目光集中在電視。環境影響照顧方式在國內,大部分的照顧者會將寶寶置於學步車中,並且開著電視,以便照顧者可以進行其他家事。
穆淑琪醫師說,「常常可以想見一個畫面,寶寶在學步車中,走著走著就越來越靠近電視,有時候甚至就在正前方看著電視,等到奶奶從廚房忙完出來,才把寶寶拉到後面,電視還是繼續讓他看,於是就會不停的上演著『跑向前』、『拉退後』的戲碼,在奶奶忙著煮晚餐的時段。這就表示,奶奶也知道不能這麼近看電視,甚至知道寶寶不應該看電視,但是卻因為她無法兼顧寶寶與烹煮晚餐,因此只好用電視來『打發』寶寶。」
不良影響篇
問到對於寶寶,尤其1歲以下的寶寶,到底可不可以看電視,穆淑琪醫師表示,「不建議給寶寶看電視。雖然電視的強烈聲光效果可以吸引寶寶注意,可以稱之為一種『刺激』,但是這樣的刺激方式,並非正向的、也非合適的,因此不建議讓寶寶看電視。」
那麼究竟看電視對寶寶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呢?
讓我們一一來告訴您。
Part 1 眼睛、視力
「鬥雞眼」好不了?
許多寶寶在2歲以前會有「假性內斜視」的狀況發生,也就是所謂的「鬥雞眼」,穆淑琪醫師說,這是因為寶寶的眼球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通常在寶寶2歲大左右,就會自然發育完全,而不再有鬥雞眼的現象。
但是若寶寶長時間受到電視螢幕亮光的刺激,眼球肌肉協調度的進步就會受到阻礙,可能會使發育時間延長,或甚至無法發育完全。
研究文獻怎麼說?
穆淑琪醫師說,雖沒有研究報告直接指出看電視一定會近視或斜視,但是曾有文獻指出,看電視的確會影響寶寶視覺細胞的發育。
Part 2 專注力、思考能力
剝奪寶寶學習的權利
相信許多爸媽一定聽過,看太多電視的寶寶,其專注力不佳,不易集中精神。
穆淑琪醫師表示的確如此,因為長時間接受強烈的聲光效果刺激,聲音的高低起伏很大,電視畫面變化得很快,讓寶寶的腦部長期暴露在高度刺激下,逐漸無法接受靜態的事物,在兒童氣質特質養成中最容易影響的應該是專注力不易集中。
另外,穆淑琪醫師指出,像電視這樣的平面影像,對於寶寶的思考能力發展沒有任何的幫助。寶寶看電視時,到底可以就內容吸收多寡因孩子而異,這方面的影響不易量化,但另一顯而易見的影響可見的是因為畫面不斷轉換,他接收了第一個畫面,還來不及消化,下一個新的畫面又出現了,在這樣「來不及」的情況下,寶寶就只有不停的接收,卻無法在腦海中沉澱,慢慢的消化吸收。
這樣寶寶在思考能力與創造力的學習上受阻,無形中照顧者也就剝奪了寶寶學習的權利。
Part 3 語言發展
過度刺激‧適得其反
為什麼寶寶只愛廣告,不愛「連續劇」呢?
當然除了看不懂劇情之外,緩慢節奏也是不受寶寶喜愛的原因。通常廣告人物說話的速度會較戲劇演員快,因此較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關於這點,穆淑琪醫師表示,的確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寶寶長期暴露在說話速度較快的環境下,對其語言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穆淑琪醫師進一步解釋,不僅是長期看電視的寶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若是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的說話速度過快,也同樣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
媽媽說話速度過快,除了會讓寶寶無法學習正確的發音之外,同時寶寶也會去學習媽媽說話的速度,但寶寶的語言發育尚未完成,使得寶寶雖然已習慣用媽媽說話的速度來思考事情,但是說話的速度卻跟不上,便會漸漸造成「口吃」的問題。「口吃」絕非天生穆淑琪醫師說,若是媽媽(主要照顧者)本身說話速度過快,比較容易養出「口吃」的孩子。
媽媽對寶寶的影響是無遠弗屆的,一天24小時,寶寶都在聽媽媽說話,不僅有媽媽對著寶寶說話時會有影響力,媽媽在講電話、跟鄰居聊天等,都會影響到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因此,電視節目說話的速度,也是相同的道理,並不適合讓寶寶長期收聽,甚至學習其說話的方式,以免造成日後不良的影響。
穆淑琪醫師還提醒爸媽,幫寶寶選擇說故事的CD時,除了故事內容及生動性要注意之外,當然也要注意其說故事的速度是否適中。當然,最好還是由爸媽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喔!
Part 4 行為發展
缺少「互動」的學習
電視是單向輸入的媒介,寶寶在看電視時,只是不停且被動地在接收外來的訊息,電視無須等待寶寶有所回應,才產生下一個畫面。
穆淑琪醫師說,這樣的狀況下,便是剝奪了寶寶學習「互動」的機會,若是與爸媽進行遊戲,通常都是在有互動的狀況下,才有辦法持續進行遊戲,這時寶寶便會學習到對於人、事、物的互動及反應,相反的「電視」是無法提供寶寶這樣的互動環境。非「個人化」設計針對這樣的問題,現在也出現一些互動性的兒童節目或DVD,強調可以讓寶寶互動學習。
穆淑琪醫師認為,也許這樣的節目設計會較優於原本的單向、無互動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或DVD也非「個人化」的設計,每個寶寶的反應時間及互動的方式一定不相同,有時甚至造成爸媽對於寶寶發展的狀況產生疑惑,認為寶寶是不是發展有問題,怎麼會看不懂?
因此,穆淑琪醫師強調,寶寶最好的玩伴還是爸爸媽媽,同時也是最佳的學習對象。
醫師建議篇
別讓電視當保母
「電視絕對不是最佳的保母!」穆淑琪醫師強調。
絕對不要用電視來打發寶寶,有些媽媽有事要忙,無法讓寶寶一直黏在身上時,就會想用電視來打發寶寶,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寶寶便會自己去看電視,電視似乎變成了他的好朋友,這些被動靜態的刺激,久而久之,寶寶再大一點,可能改玩電動,這些影響都必須在孩子早期發育時一併考量的。
那麼,若是媽媽非得離開寶寶,讓他獨處時,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穆淑琪醫師說,「關於這點我們當醫師的也挺無奈的!台灣地狹人稠,要求家長在家中為寶寶設計一間遊戲室,似乎有點要求過高。但是,遊戲室或遊戲區才是寶寶獨處的最佳環境。」
小小遊戲區
在台灣,要為寶寶騰出一間遊戲室是有點難度,穆淑琪醫師建議,至少為寶寶找出一個空間,大約1公尺乘以1公尺左右的空間,用小柵欄圍起來,並佈置安全的環境,放進寶寶最愛的玩具,給寶寶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另外,若是情況允許,可以給寶寶一間遊戲室,記得在遊戲間裡漆上鮮豔的顏色,但是不要太花俏,可以定期更換顏色,讓寶寶接受適當的視覺刺激,也許你的寶寶會愛上這樣的遊戲間(區),不再當個「橡皮糖」喔!
2歲寶寶懂得劇情
對於2歲以下的寶寶來說,節目的劇情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這些小寶寶往往都是被聲光效果所吸引,像是唱歌跳舞的節目,而且還必須是快節奏的歌曲。
但是穆淑琪醫師提到,大約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可以懂得電視節目的內容,因此若是真要利用電視節目或是DVD來教寶寶,一定要注意看電視的時間及距離。穆淑琪醫師說,「在診間常常可以聽見媽媽跟小寶貝說,『昨天巧虎看醫生是不是很乖,你也要跟巧虎一樣啊!』」可見,媽媽在帶小寶貝來看醫生的前一天,已經先利用節目劇情讓寶寶知道,「看醫生」是怎麼一回事了。因此,穆淑琪醫師表示,雖然不建議小寶寶看電視,但是卻無法不認同一些節目劇情教育孩子的「魔力」。
善用電視教育寶寶
穆淑琪醫師提醒家長,要讓小寶貝看電視時,一定要注意時間,每次收看大約15分鐘左右,至少休息30分鐘以上,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次。而距離方面,則依電視尺寸大小而定,一般是電視螢幕對角線距離的2倍以上。另外,一定要慎選節目內容,除了講話的速度不宜過快之外,劇情內容也要請家長審慎過濾。
爸媽說故事最好聽
其實學齡期的寶寶最需要的是父母親的陪伴,穆淑琪醫師表示,最好還是由家長親自教育寶寶,例如說故事給寶寶聽,從故事中寶寶也可以學到不少事情。由爸媽說故事的好處多多,即使每天都說同一個故事,寶寶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爸爸媽媽每天的情緒不同,因此表情、聲調、語氣,每天都會不同,就會帶給寶寶不同的感受,這樣的方式對寶寶而言,才是最佳的互動學習方式呢!
別讓寶寶只愛電視
其實寶寶最需要的是來自家庭的愛,這個階段的寶寶會慢慢建立「家」的觀念,由於家庭成員的互動,寶寶會感受到「愛」,並且學習去愛家中的每一位成員。在寶寶的成長階段中,若是少了這個部分,也許寶寶也就無法學習到什麼是「愛」了!千萬別讓你的寶寶只愛「電視」喔!
乳腺炎,更要繼續哺乳喔! 卵磷脂防阻塞?
(From 媽媽寶寶雜誌 更新日期:2007-05-06)
「乳管阻塞」是母乳媽媽極可能會遇到的困擾,日前有國際母哺專家提出,吃卵磷脂可預防乳腺阻塞,對此,國內醫師如何解讀?而母乳媽媽都知道即便得了乳腺炎,還是可以利用一些舒緩疼痛的方式來改善症狀,而且最好的治療就是「繼續餵」,究竟該如何繼續餵?有沒有什麼秘訣呢?
卵磷脂可預防乳腺炎?
日前國民健康局的母乳充電報曾拋出一篇翻譯,來自加拿大著名的母哺專家,傑克.紐曼醫師(Dr.Jack Newman)所撰寫關於:「卵磷脂可預防乳腺阻塞」文中提到:「補充卵磷脂這種食物,可能對某些媽媽預防乳腺阻塞有幫助。它的作用是藉由增加母乳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來降低乳汁的黏稠性。」
看到這項訊息,在堅持母乳哺餵過程中,經常會受乳腺阻塞干擾的媽媽來說,應該是一大幅音,但真正的解讀意義是什麼呢?
在台灣推動母奶哺餵不遺餘力的謝璧光小兒科診所醫師謝璧光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臨床報告出爐,也不是所有餵母奶的媽媽都要刻意去補充卵磷脂,這是針對有反覆性乳管阻塞的人所做的建議。而卵磷脂屬於健康保健食品,只要不過量,應該沒有其他影響。」
而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周怡宏也認為,傑克.紐曼醫師致力於母乳的相關研究已是國際間有目共睹,他也曾經受邀來台演講,這次他所發表的:藉由攝取卵磷脂改變母乳黏稠性,進而減低乳腺阻塞機率,應該十分可信。
持續哺餵是唯一正道
那麼,在哺餵母奶時,若不慎發生乳腺炎該怎麼辦呢?謝璧光醫師說:「原則上還是要繼續餵,因為導致乳腺的原因不明,而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就是,沒有充分排空乳汁、乳管阻塞了,但因為乳管阻塞嚴重者,乳房通常會非常的疼痛,所以『勇敢排出』,不論妳是手擠或者哺餵,就是要想辦法把膿汁清光囉!」
的確,很多母奶媽媽都知道,若有脹奶嚴重困擾或已有乳腺炎症狀,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繼續餵,雖然會不舒服,但醫師或母乳推廣的輔導員會教導一些舒緩疼痛的祕訣,例如:冷敷等。媽媽可以在兩餐餵食中間冷敷可以減輕疼痛;在餵奶前可以熱敷,幫助奶水容易被吸出來.但有些媽媽試過後仍覺得無效,或者幫助不大,對此,謝璧光醫師解釋,很多媽媽可能獲悉改善方法,但沒有注意一些小地方,以致於效果不彰。
以下就為大家整理並提醒一些小地方大關鍵的乳腺炎餵奶技巧:
小地方往往是大關鍵
訣竅1 &小叮嚀
餵前冷敷的話,要注意不要碰到乳暈附近,以避免降低噴乳反射.寶寶會吸不到奶水喔!
訣竅2 &小叮嚀
餵前使用熱敷的話,要注意時間不可以太久,過度熱敷有時反而會使血管充血腫脹。較適當的熱敷時間是:不要超過3~5分鐘;並輕柔的擠壓乳暈,先擠出一些奶水,讓寶寶比較容易含入乳房喔!
訣竅3 &小叮嚀
在二次餵奶中間可以冷敷乳房,減少疼痛。勿直接以冰塊或冰水接觸乳房,建議可以利用廚房用品,冷凍蔬果包來包覆後冷敷喔!
訣竅4 &小叮嚀
在二次餵奶中間可以使用生的綠色高麗菜(冰過或是室溫均可)敷在乳房上,也可減輕乳房腫脹。提醒妳每兩小時,或是葉子變軟了就要換掉喔!
訣竅5 &小叮嚀
淋浴吧!讓溫熱水衝擊妳的背後,使自己放鬆,記得一邊沖水一邊按摩乳房喔!
訣竅6 &小叮嚀
坐著,用一盆溫水放在膝蓋上.將上身彎向膝蓋,使乳房泡在臉盆裡.輕輕搖晃妳的乳房,藉著重力可使妳的奶水比較容易流出來喔!
乳腺炎就醫掛哪一科?
發燒超過24小時,或者痛得實在無法忍受時,到醫院一趟吧!
謝璧光醫師表示,可以請醫師給妳短效的止痛藥,或者治療乳腺炎時雖然使用抗生素,但對寶寶並沒有影響,媽媽可以安心。
通常,當乳房的奶水被吸出來後,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在一天內獲得改善.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已經有明顯的發燒、疲憊,或是乳頭也有破皮皸裂的狀況,甚至症狀在奶水被吸出來後24小時仍未改善時,就可判斷是乳腺炎了。
謝璧光醫師補充道:「臨床上,乳腺炎的定義是指:發燒已超過24小時,乳房紅腫且有硬塊。」而乳腺炎就醫時,謝璧光醫師認為,選擇的醫生很重要,她說:「無論婦產科或小兒科醫師均可,但醫師最好是有心在推廣母乳的,因為他對於改善乳腺炎會有較多的資訊可以提供,而不是嚴重的就叫妳打退奶針,等於提早終止妳的哺乳計畫,那將得不償失囉!」
為何乳管阻塞還可繼續餵?
乳腺炎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單純的乳汁沒有被完全排空,造成乳房組織發炎,稱為「非感染性乳腺炎」;另一種是乳房被細菌感染了,稱為「感染性乳腺炎」。
【因為】
謝璧光醫師表示,不論是哪一種的乳腺炎,乳管阻塞或受感染阻塞並不見得是雙邊乳房的所有乳管都塞住了,較多的媽媽是單邊乳房或部分乳管阻塞而已,所以仍可以持續餵寶寶吃奶,而感染型乳腺炎的媽媽也可放心繼續哺餵,因為這種感染並不會傳染給寶寶。
【而且】
要提醒的是,如果媽媽介意讓寶寶吸發炎的那一側,但又一定得將奶水排空才能改善症狀。
謝璧光醫師建議可以先從沒有感染的一側開始擠(或讓寶寶吸),等到有噴乳反射,再換到阻塞或感染的那一側,這樣奶水就比較容易被排出。另外,每餐以不同姿勢餵食.可以吸出乳房不同部份的奶水.調整餵奶的姿勢,讓寶寶的下巴正對硬塊處等,都可以幫助阻塞處奶水的排出。
Check up輸乳管阻塞和乳腺炎原因
當輸乳管阻塞及發生乳腺炎時,有兩種狀況:
狀況1. 整個或部分乳房的奶水沒有被吸出來
原因1. 奶餵得不夠多
*媽媽太忙碌較少餵食。
*寶寶一覺到天明吸吮頻率較少。
*餵食不規律。
*出遊改變餵食型態。
原因2. 姿勢不正確
*寶寶含乳含得不好。
*吸吮姿勢不正確。
狀況2. 一部分乳房的奶水沒有被吸出來
原因1. 姿勢不正確
*寶寶含乳含的不好,只有排空一部分乳房。
原因2. 胸罩過緊媽媽穿著的胸罩過緊,若晚上睡覺也穿著時,或是躺著壓到乳房也會阻塞一部分輸乳管。
原因3. 工作壓力過大媽媽的壓力及過度工作,因此減少餵寶寶的次數及時間。
原因4. 外力傷害
*乳房外傷傷害到組織時也會造成乳腺炎,例如,突然的撞擊,或是意外地被較大的孩子踢到。*如有乳頭皸裂也會使細菌進入乳房組織,而造成乳腺炎。
哺乳最新好處——防小兒尿床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最近在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曾以母乳哺育3個月以上的兒童,發生尿床的機率遠低於未曾哺餵母乳的兒童。
該研究發現,因為母奶中含有較多的ω3及ω6脂肪酸,可促進嬰幼兒的腦神經發展,使膀胱穩定度增加,及改善泌尿道括約肌的控制機轉,因此餵母奶確實可減少小兒尿床的發生率。
「乳管阻塞」是母乳媽媽極可能會遇到的困擾,日前有國際母哺專家提出,吃卵磷脂可預防乳腺阻塞,對此,國內醫師如何解讀?而母乳媽媽都知道即便得了乳腺炎,還是可以利用一些舒緩疼痛的方式來改善症狀,而且最好的治療就是「繼續餵」,究竟該如何繼續餵?有沒有什麼秘訣呢?
卵磷脂可預防乳腺炎?
日前國民健康局的母乳充電報曾拋出一篇翻譯,來自加拿大著名的母哺專家,傑克.紐曼醫師(Dr.Jack Newman)所撰寫關於:「卵磷脂可預防乳腺阻塞」文中提到:「補充卵磷脂這種食物,可能對某些媽媽預防乳腺阻塞有幫助。它的作用是藉由增加母乳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來降低乳汁的黏稠性。」
看到這項訊息,在堅持母乳哺餵過程中,經常會受乳腺阻塞干擾的媽媽來說,應該是一大幅音,但真正的解讀意義是什麼呢?
在台灣推動母奶哺餵不遺餘力的謝璧光小兒科診所醫師謝璧光表示:「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臨床報告出爐,也不是所有餵母奶的媽媽都要刻意去補充卵磷脂,這是針對有反覆性乳管阻塞的人所做的建議。而卵磷脂屬於健康保健食品,只要不過量,應該沒有其他影響。」
而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周怡宏也認為,傑克.紐曼醫師致力於母乳的相關研究已是國際間有目共睹,他也曾經受邀來台演講,這次他所發表的:藉由攝取卵磷脂改變母乳黏稠性,進而減低乳腺阻塞機率,應該十分可信。
持續哺餵是唯一正道
那麼,在哺餵母奶時,若不慎發生乳腺炎該怎麼辦呢?謝璧光醫師說:「原則上還是要繼續餵,因為導致乳腺的原因不明,而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就是,沒有充分排空乳汁、乳管阻塞了,但因為乳管阻塞嚴重者,乳房通常會非常的疼痛,所以『勇敢排出』,不論妳是手擠或者哺餵,就是要想辦法把膿汁清光囉!」
的確,很多母奶媽媽都知道,若有脹奶嚴重困擾或已有乳腺炎症狀,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繼續餵,雖然會不舒服,但醫師或母乳推廣的輔導員會教導一些舒緩疼痛的祕訣,例如:冷敷等。媽媽可以在兩餐餵食中間冷敷可以減輕疼痛;在餵奶前可以熱敷,幫助奶水容易被吸出來.但有些媽媽試過後仍覺得無效,或者幫助不大,對此,謝璧光醫師解釋,很多媽媽可能獲悉改善方法,但沒有注意一些小地方,以致於效果不彰。
以下就為大家整理並提醒一些小地方大關鍵的乳腺炎餵奶技巧:
小地方往往是大關鍵
訣竅1 &小叮嚀
餵前冷敷的話,要注意不要碰到乳暈附近,以避免降低噴乳反射.寶寶會吸不到奶水喔!
訣竅2 &小叮嚀
餵前使用熱敷的話,要注意時間不可以太久,過度熱敷有時反而會使血管充血腫脹。較適當的熱敷時間是:不要超過3~5分鐘;並輕柔的擠壓乳暈,先擠出一些奶水,讓寶寶比較容易含入乳房喔!
訣竅3 &小叮嚀
在二次餵奶中間可以冷敷乳房,減少疼痛。勿直接以冰塊或冰水接觸乳房,建議可以利用廚房用品,冷凍蔬果包來包覆後冷敷喔!
訣竅4 &小叮嚀
在二次餵奶中間可以使用生的綠色高麗菜(冰過或是室溫均可)敷在乳房上,也可減輕乳房腫脹。提醒妳每兩小時,或是葉子變軟了就要換掉喔!
訣竅5 &小叮嚀
淋浴吧!讓溫熱水衝擊妳的背後,使自己放鬆,記得一邊沖水一邊按摩乳房喔!
訣竅6 &小叮嚀
坐著,用一盆溫水放在膝蓋上.將上身彎向膝蓋,使乳房泡在臉盆裡.輕輕搖晃妳的乳房,藉著重力可使妳的奶水比較容易流出來喔!
乳腺炎就醫掛哪一科?
發燒超過24小時,或者痛得實在無法忍受時,到醫院一趟吧!
謝璧光醫師表示,可以請醫師給妳短效的止痛藥,或者治療乳腺炎時雖然使用抗生素,但對寶寶並沒有影響,媽媽可以安心。
通常,當乳房的奶水被吸出來後,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在一天內獲得改善.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已經有明顯的發燒、疲憊,或是乳頭也有破皮皸裂的狀況,甚至症狀在奶水被吸出來後24小時仍未改善時,就可判斷是乳腺炎了。
謝璧光醫師補充道:「臨床上,乳腺炎的定義是指:發燒已超過24小時,乳房紅腫且有硬塊。」而乳腺炎就醫時,謝璧光醫師認為,選擇的醫生很重要,她說:「無論婦產科或小兒科醫師均可,但醫師最好是有心在推廣母乳的,因為他對於改善乳腺炎會有較多的資訊可以提供,而不是嚴重的就叫妳打退奶針,等於提早終止妳的哺乳計畫,那將得不償失囉!」
為何乳管阻塞還可繼續餵?
乳腺炎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單純的乳汁沒有被完全排空,造成乳房組織發炎,稱為「非感染性乳腺炎」;另一種是乳房被細菌感染了,稱為「感染性乳腺炎」。
【因為】
謝璧光醫師表示,不論是哪一種的乳腺炎,乳管阻塞或受感染阻塞並不見得是雙邊乳房的所有乳管都塞住了,較多的媽媽是單邊乳房或部分乳管阻塞而已,所以仍可以持續餵寶寶吃奶,而感染型乳腺炎的媽媽也可放心繼續哺餵,因為這種感染並不會傳染給寶寶。
【而且】
要提醒的是,如果媽媽介意讓寶寶吸發炎的那一側,但又一定得將奶水排空才能改善症狀。
謝璧光醫師建議可以先從沒有感染的一側開始擠(或讓寶寶吸),等到有噴乳反射,再換到阻塞或感染的那一側,這樣奶水就比較容易被排出。另外,每餐以不同姿勢餵食.可以吸出乳房不同部份的奶水.調整餵奶的姿勢,讓寶寶的下巴正對硬塊處等,都可以幫助阻塞處奶水的排出。
Check up輸乳管阻塞和乳腺炎原因
當輸乳管阻塞及發生乳腺炎時,有兩種狀況:
狀況1. 整個或部分乳房的奶水沒有被吸出來
原因1. 奶餵得不夠多
*媽媽太忙碌較少餵食。
*寶寶一覺到天明吸吮頻率較少。
*餵食不規律。
*出遊改變餵食型態。
原因2. 姿勢不正確
*寶寶含乳含得不好。
*吸吮姿勢不正確。
狀況2. 一部分乳房的奶水沒有被吸出來
原因1. 姿勢不正確
*寶寶含乳含的不好,只有排空一部分乳房。
原因2. 胸罩過緊媽媽穿著的胸罩過緊,若晚上睡覺也穿著時,或是躺著壓到乳房也會阻塞一部分輸乳管。
原因3. 工作壓力過大媽媽的壓力及過度工作,因此減少餵寶寶的次數及時間。
原因4. 外力傷害
*乳房外傷傷害到組織時也會造成乳腺炎,例如,突然的撞擊,或是意外地被較大的孩子踢到。*如有乳頭皸裂也會使細菌進入乳房組織,而造成乳腺炎。
哺乳最新好處——防小兒尿床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最近在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曾以母乳哺育3個月以上的兒童,發生尿床的機率遠低於未曾哺餵母乳的兒童。
該研究發現,因為母奶中含有較多的ω3及ω6脂肪酸,可促進嬰幼兒的腦神經發展,使膀胱穩定度增加,及改善泌尿道括約肌的控制機轉,因此餵母奶確實可減少小兒尿床的發生率。
訂閱:
文章 (Atom)